近日,一份簡介網上走紅。簡介中,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教授胡金牛很喜歡使用“特別說明”,而打動網友的,也恰恰是這些“特別說明”——介紹過一長串學業研究經歷后,他補充說:主要是當時找不到工作;介紹自己發論文的期刊后,補充說:被定義為水刊;介紹自己的課程后,他又說:常因為選課人少停課。
網友們樂了,喜歡胡教授這份炫耀式自嘲,稱其幽默、率真、接地氣兒。可事實上,幽默、率真、接地氣兒,也是需要膽氣的。不知是否因為有人將之視為嘩眾取寵、特立獨行,媒體報道說,胡教授的個人簡介頁面,在該學院官網上找不到了。會不會學校也有同樣想法呢?其他人的簡介都中規中矩,在論文、課題、項目、獎項等表達里表現自己,表現自己所在的學院學校,那才是真正的炫耀。因為簡介是給外界看的,總要樹立某種權威,吸引學生奔赴。你這自嘲倒好,將教育和學術研究中的一些問題揭露得可以,什么“奇異原子核的基本性質,實驗比較少,可以隨便忽悠”;“機器學習在原子核結構中的應用,目前火得一塌糊涂,其實都是為了生存”,這怎么讓人舒服?
讓大多數人不舒服了,必為環境所不容。知名教育學者熊丙奇曾說:大家經常看到的“炫耀式”簡介,不是教授都喜歡這么寫,而是學校的統一要求——在簡介中重點呈現的內容,就是當前學校考核評價教師最在意的內容。可盡管很多教師對此頗有微詞,卻鮮有異議。
讓人無法直面問題積極改進的正是并不包容的環境。教育領域破除唯論文、唯帽子、唯獎項評價之改革正在推進,在一個更多元、更關注教師實際教學能力與貢獻,且允許擁有更多學術研究自主權的綜合體系形成之前,包容、鼓勵的辦學環境尤為稀少、珍貴,因此,也只能這般自嘲式“曲線救國”了。劉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