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是“秋分”節氣。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也就是說,從秋分這一天起,晝夜溫差逐漸加大,氣溫逐日下降,氣候也變得干燥起來。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王曉麗提醒說,秋分是陰陽交替的關鍵節氣之一,其主要氣候特點是“涼與燥”,對人體的影響非常明顯,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傷風感冒,許多舊病也易復發。秋分養生,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驅寒潤燥,多吃秋梨
秋分養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秋分節氣過后漸入深秋,雨水漸少,天氣漸涼而氣候干燥。中醫認為秋燥易耗傷津液,而驅寒潤燥就成為平衡體內陰陽之氣的關鍵。
秋分時節,食療方不可或缺。“秋分后,飲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比較豐富,像藕、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葡萄、百合、柿子等,都是調養佳品。”王曉麗主任建議。中醫認為,梨性涼味甘,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功效,對于燥邪為主的秋季來說,是去“燥火”的水果。秋梨吃法不同,功效也不同。如果有口舌干燥,咽喉疼痛等不舒服,生吃就可以。如果想起到滋陰潤肺、潤喉祛痰的功效,煮熟了吃更好一些。對于脾胃虛弱的人來說,將梨隔水蒸一下,或煮著吃,這樣可以將梨的寒性去除。
春捂秋凍,因人而異
雖然老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但不要一概而論。秋季接受適度的寒冷刺激,有助于提高機體對低溫的適應力和耐受力,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人體抵抗力,有助于健康過冬。但是年老體弱、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心腦血管病、周圍血管病的人群是不適合“秋凍”的,即便是健康人群也要根據自身情況適度秋凍,不能過度地為凍而凍。尤其是三個部位——頭、肚臍、腳,格外需要保暖。
秋分開始天氣轉涼,夜越深,寒氣越重,也更易侵入體內。建議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防止寒氣入體,埋下健康隱患。遇天氣驟變、氣溫明顯下降,需及時添衣防寒保暖,避免受涼感冒。
平緩運動,遠離悲秋
“秋季養生,應以‘收’為主。尤其是老年人運動時,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比如:步行、打太極拳、騎自行車、跳舞等,以防出汗過多傷陰。另外,運動不宜過早或過晚,最好太陽升起來之后開始。”王曉麗主任表示。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分過后,大自然呈現出一派蕭瑟之景,花葉凋落,人與自然相應,容易情緒低落,悲憂傷感。對于中老年人來說,此時節尤其應調整精神狀態,保持樂觀的情緒,寧神定志,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干擾,以減輕秋季對人心理上的影響。遠離“秋悲”,還要加強日照,在晴朗的日子里,應多做戶外活動,接受陽光的沐浴。
溫差加大,提防疾病
秋季是一個“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進入秋分節氣后,許多舊病易復發,如消化性潰瘍、老慢支、哮喘等,要注意加強防范。
深秋季節氣溫變化大,這種變化多端的天氣會使人的皮膚、皮下組織血管收縮,周圍血管阻力增大,導致血壓升高,也會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另外,秋天天氣轉冷,血管收縮,一些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有可能需要調整治療方案,但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同時,注意休息,避免感冒誘發急性心腦血管疾病。
揉耳泡腳養腎氣
秋分過后,天氣慢慢變冷,有些人明顯出現手腳冰涼、乏力等癥狀,中醫認為這是腎氣不足的表現。
從秋分起,我們應注意補養腎氣,可以堅持晚上泡腳。泡腳的同時把耳朵和腰部搓熱,腎開竅于耳,而且耳朵有密集的反射區,聯系著全身每一個器官。泡完腳以后,可做揉腎經的功課。我們的腳底就有一個最接地氣的穴位——涌泉穴,位于足掌的前1/3處,腳趾彎曲時的凹陷處便是。經常按摩涌泉穴,可滋陰降火,使腎水充足。
TIPS
秋分養生食譜
沙參枸杞銀耳湯
★材料:銀耳50克,北沙參15克,冰糖適量。
★做法:銀耳浸泡后清洗撕成小朵,北沙參洗凈,加入冰糖,加水共同熬煮30分鐘。
★功效:滋陰潤肺、養胃生津,適用于秋天皮膚干燥、咽干、干咳、便秘者。
山藥百合大棗粥
★材料:山藥90克,百合40克,大棗15枚,薏仁30克及大米適量。
★做法:將山藥、百合、大棗、薏仁、大米洗凈煮粥,每日2次服用。
★功效:山藥具備補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熱潤燥;大棗、薏仁健脾和胃,合用具有滋陰養胃的作用。 記者劉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