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重構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變量。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大力實施數字賦能計劃,將數字信息產業列入“六新”產業重點打造,將“東數西算”工程列入20個重大項目重點推進,推動寧夏數字經濟發展駛入了“數據高速”。為更好推動“東數西算”工程落實落地,自治區政協委員聚焦我區數字產業建言獻策,為我區數字經濟發展共書新畫卷。
加強頂層設計覆蓋全產業鏈數字化
數據重塑世界,數據領跑未來,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自治區政協委員蔣新錄在《關于重視數據要素,著力產業數字化,打造經濟轉型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的提案》中,聚焦我區數字經濟發展提出,要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變數據為生產力,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當前數字經濟在我區蓬勃發展,但也面臨著規模普遍較小,缺乏龍頭企業引領等問題,建議進一步加強對數字經濟發展頂層設計,建立由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領導擔任召集人的數字經濟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高位頂格推動,組建專家咨詢委員會和研究智庫,為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研究、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技術支撐和智力保障。
發展數字經濟,人才是關鍵,建議依托產學研協作、高層次平臺集聚等方式,培育一批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建設一批產教融合創新平臺。通過研究制定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特點的就業制度、人才培訓制度和社會保險經辦服務方式,為數字產業人才發展提供保障,進一步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數字經濟創新創業。
自治區政協委員楊玉洲在《關于在“十四五”期間,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的提案》中建議,應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繼續加大完善網信基礎,不斷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設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服務外包基地等新一代基礎設施,拉動制造、電力、醫療、衛生、交通等基礎設施改造,帶動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城管、智慧電網、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行業蓬勃發展。
賦能傳統產業插上“數字翅膀”
產業數字化,就是利用數字賦能傳統產業,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升產業效率。
在《關于加強數字土壤科研工作提高農業精準化管理水平的提案》中,自治區政協委員柯英、張源沛聚焦土壤與環境質量,為農業生產的自動精確控制、智能科學管理建言獻策。建議及時建立詳盡的土壤數據清單、整合各類數據資源,構建高精度的數字化土壤信息資源庫,有效應用于政府部門的科學規劃和高效管理,幫助農民生產種植引導和優化各類農技植保服務,通過將數據科學、人工智能及人機交互設計融入土壤學研究領域,實現現代農業創新技術與傳統田間農業生產有機融合,為區域農業生態價值實現賦能。
近年來,我區根據資源稟賦、環境需求優化奶產業區域布局,有效推動規模化牧場視頻監控普及化、家畜臺賬電子化、畜產飼料管控標準化,并結合精細加工、產業鏈條延長,實現了奶產業蓬勃發展。在調研中自治區政協委員買曉燕發現,我區加快推進數字經濟與奶產業發展融合的同時,也存在著牧場間孤島式數據管理、良種資源外源引進式繁育改良、溯源信息半程式監管等問題。《關于搭建全區奶產業大數據平臺的提案》建議,應進一步構建好牧場飼養、繁育、生產、防疫數字化信息平臺,搭建包含家畜個體信息、遺傳信息、生產信息、采食信息、防疫信息的數據平臺,利用耳標芯片技術,精準定位每頭奶牛具體出生日期、體重變化、發情配種、繁殖周期、乳產量、飼料配比等資料以及防疫的具體時間、藥劑、計量,甚至疾病治療的相關信息,實現大數據可視化自動分析及后臺預警。通過大數據管理平臺,可以提取全區具體某一個牧場內實時生產的具體情況、全年防疫、產奶量及運輸時間等信息,一旦有問題可以隨時追溯到具體牧場、奶牛、藥劑甚至是飼料原料及廠家,實現實時數據監管,讓數字經濟為產業發展賦能,助推我區奶產業插上“數字翅膀”。記者 孫振星 納紫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