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前進農場職工在農場挖溝渠的情景 資料圖片
柳登旺:現居銀川88歲的柳登旺先生,清楚地記得67年前第一次來到西大灘時的情景,以及那段拓建前進農場的艱苦歲月。如今,由這片土地孕育而出的沙湖,已是景色秀麗的國家5A級風景區,它今昔的巨變和一路走來的故事,柳老記憶猶新。
1931年出生,陜西省靖邊縣人。15歲時在陜甘寧邊區警備三旅八團三營七連入伍,參與寧夏解放。1952年開始,參與前進農場建設,歷任前進農場黨委辦公室主任、副場長、場長、黨委書記,是沙湖景區的主要創建者。1995年任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委員,1998年退休。
【光長芨芨不長糧】的大堿灘
我是1949年來寧夏的,參與了寧夏解放。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獨立一師正式改編為農業建設第一師,我們6800名官兵來到了平羅縣的西大灘,開荒種地,創建寧夏國營前進農場。
我第一眼看到這里的情景,就是三個字:啥都沒。一眼望去,全都是白茫茫的鹽堿地,歡迎我們的,就是大風沙。當地流傳著一段順口溜,形象地說明了這一帶的情況:“平羅西大灘,真荒涼,光長芨芨不長糧,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
當時的西大灘荒無人煙,一間房子也沒有。夏天,我們就搭個帳篷住;冬天的時候,就住在地窩里,這種地窩很有意思,就是在平地上挖一個一米多深的坑,然后在里邊鋪上麥草,住的問題就這么解決了。那怎么吃飯呢?我們就用三個土疙瘩搭一個簡易的爐灶,在上邊架口鍋做飯。
這段艱苦的歲月,我們后來也編成了一段順口溜:“三個胡基(方言,土疙瘩)一口鍋,兩捆麥柴一個窩,背篼一背,鍬一扛,石夯一抬,風里來,雨里去,戰嚴寒,斗酷暑,披星戴月修地球。”
【地球不是那么好修的】
我們是1952年開始建設前進農場的,春天迎著大風沙,夏天頂著高溫,冬天更是冒著零下20℃的嚴寒,吃飯時不時就吃出沙子,喝的水也是苦的。大家伙都笑著說:“地球真不是那么好修的。”就是在這種條件下,我們花了3年時間,到了1955年,這里終于有點樣子了,也蓋了房子,挖了溝渠,平整了土地,糧食也基本能自給自足。但是新的問題又來了。
我們都是一群扛槍桿子的,你讓去種地,還真的沒經驗。春天種30斤稻子,秋天收的時候,只能打15斤。稻田里的野草比水稻桿還要高。種小麥的時候,把握不好株距,稠的地方一株一株貼在一起了,稀的地方一株和一株之間的距離有50厘米。挖的排水渠也不行,沒有專業知識,光圖快了,渠邊沒有夯瓷實,結果水一下來就沖垮了,還淹了不少地。
另外,這片大堿灘的土壤條件也太差了,改良也需要技術。1956年,蘇聯的農業專家到這里考察,他們覺得這里的土壤條件太差了,改造只能交給下一代人去完成,我們一聽,心里真不是滋味,但農場的人都憋著一口氣,想著非要把這里改造好不可。(王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