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自治區地質局黨委在地質系統組織開展了學習宣傳侯宗升、楊剛先進事跡“五個一”系列主題活動。目前已開展了“我向先進學什么”一句話學習感言活動、“學先進比貢獻爭先鋒”主題黨日活動、“地質黨旗紅、黨員在行動”先進事跡報告會、“扛起共產黨人的責任”主題座談交流會4個主題活動,隨后,寧夏地質局黨委將繼續組織開展“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道德講堂巡回宣講活動。
3月11日,陜北志丹縣南山畔村一處山坳附近突起大火,濃煙滾滾,火勢借助風力蔓延了整個山頭,向著百米開外的林地而去。此時,林地附近的山坳里三臺鉆機、兩個儲油罐正在工作,空氣中頓時彌漫著濃濃的煙味,只要鉆機遇到明火,損失不可估量。
“趕緊救火!”只見兩個身影一邊喊著,一邊扛起滅火器,拿起鐵鍬沖進了火海現場全力進行撲救。濃煙夾雜著灰燼向上升騰,熏得人睜不開眼,烈焰越燃越旺,灼烤的人難以接近。“一提、二拉、三壓、四掃……”“一鏟、一扔,順勢蓋住火苗……”火海中的兩個人依舊忙碌著,周邊的村民們也迅速趕到火場來救火,最終,在兩個多小時的緊張撲救后,蔓延的火勢被遏制住了。
火海中最早救火的兩個身影是寧夏地質局地質礦產勘查院(以下簡稱“寧夏地礦院”)測繪地理信息所侯宗升和楊剛兩位同志。事后,寧夏地礦院收到了一份感謝信,他倆挺身而出、奮勇救火的事跡才被“揭秘”,寧夏地質人無私忘我、甘于奉獻的先進形象也得以呈現……
揚青春血 塑地質魂
“當時看到火勢,想也沒想就直接提起滅火器沖上去救火了,先把火撲滅了再說,要不然出現危險給國家造成的損失就大了。”侯宗升和楊剛回想著說,“火撲滅后,我們當時全身癱軟,坐在地上,沒有一絲力氣,回想起來還有一點后怕。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誰也不能保證百分百安全。但第一時間沖上火場,是我們的本能反應。”
當地原村支書王生維感嘆說:“以前只是在電視上見過奮不顧身搶險救火的人和事,沒想到這種舍生忘死沖進火海救災的真人真事,還真就讓我們親眼看到了。他們的行動保護了國家財產,也保住了我們生存的家園。兩個年輕人好樣的,這都是你們單位培養教育的好啊!”老支書豎起拇指嘖嘖贊嘆著。
“干我們這行常年在外,沒日沒夜,會遇到很多困難,習慣了自己克服困難,力所能及幫助別人。”對于各種表揚,侯宗升和楊剛總覺得有些“受寵若驚”。
青年黨員侯宗升
侯宗升大學畢業就來到寧夏地礦院實習,那個時候他還是同事眼中“初顧茅廬”的孩子,跟隨著老師傅常年“混”跡在大山深處,搞勘測、提儀器、讀數據、勘查完這座山后,再去另一座,風雨無阻。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使得侯宗升早已習慣了地質人艱苦的生活。
職工楊剛
楊剛,一說一笑是他獨有的性格。他曾先后在石油井隊(鉆探郎)、地質項目部(地質郎)、地理信息測繪部(司機郎)工作,因為熱心勤快、為人隨和、樂于助人,大家喜歡稱呼他為“楊三郎”。
“楊三郎”在地礦院工作已有11年,他經常幫同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是同事眼中的“活雷鋒”;他工作經驗豐富、專業技能扎實,是領導眼中的“萬能手”;他孝順父母,關心妻兒,是父母眼中的好兒子。“這些年,在地礦院工作讓我學習到很多技能,每次院里組織的培訓活動、技能大賽、講座,我都會參加,就是想從中學習到更多知識。而這次救火,正是我平時參加院安全培訓練就的防火技能,使我臨危不懼,科學施救,沿著上風向,拿著滅火器撲滅了大火,也沒有受傷。”楊剛淡定地說。
“筑壩攔洪水、深山中捐贈錢和食物、困境中斷糧斷水,開辟道路……他們兩個在面對困難時,毫不退縮、勇往直前,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崇高品行,值得我們院里每一個人學習。”寧夏地礦院相關負責人說。
侯宗升和楊剛兩人奮不顧身救火搶險的事跡,在地質局內也引起了一番波動。寧夏地質局黨委和寧夏地礦院黨委分別對侯宗升和楊剛救火搶險的事跡予以表彰宣傳,同時也號召全局地質干部職工學習他們在危急關頭不顧個人安危,舍身救火保護國家財產的無畏義舉。
寧夏地質局“地質黨紅旗 黨員在行動”侯宗升、楊剛先進事跡報告會
寧夏地質局黨委書記、局長馬世軍說:“侯宗升和楊剛的英勇事跡,充分體現了地質職工積極向上、勇于奉獻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彰顯了地質人有作為、有擔當的精神”。
對于救火,侯宗升和楊剛一直認為,如果是地質局的其他同事碰到這樣的情況也會沖在前,因為他們常年風餐露宿、日夜跋涉,行走在懸崖峭壁、田野阡陌,穿梭在茫茫戈壁和江河湖泊,用自己的信念和雙腳丈量著每一寸土地,為國家地質找礦事業獻出青春和熱血,所以更會勇敢的保護這片家園。
實干擔當 鑄鋼鐵團隊
“這兩兄弟好樣的,真是給寧夏地質人添光彩了。”侯宗升和楊剛的同事周鋒說,他倆平時工作就很認真,積極追求進步,我們要向他們學習,有這樣的同事我們的干勁也更足了。
聽著同事們的表揚,侯宗升和楊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繼而說起單位工作,他倆卻滔滔不絕,“論工作,我們院可是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一支隊伍,能成為這支隊伍中的一員,我們很驕傲。”
地震勘探冬季施工現場
正如侯宗升和楊剛所介紹,寧夏地礦院這支隊伍跑遍寧夏的大小山川,走過寧夏的荒灘溝壑,憑借精湛的技術和優質的服務,先后完成了《寧夏煤層氣資源評價》、《寧夏優質石膏資源評價》、《寧夏寧南地區多金屬礦產資源評價》、《寧夏涇源縣立洼峽地區鉛鋅礦普查》、《寧夏中衛市小紅山東、西部煤炭資源普查》、《寧夏固原市黑山子—云霧山冶鎂白云巖礦普查》等一大批國家項目,為政府礦產資源規劃和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寧夏地質局成立60年來,在寧夏境內探明礦產地200余處,發現了50余種工業礦種、300余處礦床,探明了33種礦產資源;先后發現了賀蘭山、寧東、寧南、香山四大煤田,累計查明煤炭資源儲量401.3億噸,奠定了寧夏煤炭資源大省的地位;先后實施完成了“總理井”“亙古第一井”“生命工程第一井”等水文地質探采結合井400多眼,保障了70多萬缺水地區和生態移民群眾的飲水安全。同時在全區20個縣市(區)探明并提交了46處大中型水源地,保障了城市可持續發展和居民飲水安全。
技術人員對遙感無人機飛行作業前進行檢測
“遙遠的戈壁灘、漫天的黃沙,天當被、地當床,風餐露宿,攻堅克難干好自己的工作,還要主動配合、積極幫助,不給當地群眾生活帶來麻煩,這些都是我們地質人工作的常態。”寧夏地質局黨委書記、局長馬世軍說,一直以來,寧夏地質局黨委都高度重視干部教育、職工培訓、道德塑造等工作,旨在打造一支“作風好、能力強、素質高”、能打硬仗和勝仗的鋼鐵隊伍。
黨建領航 凝魂聚力
出身于黨員之家的侯宗升,在父母的影響下,造就了他信仰堅定、不怕吃苦、不懼困難、甘于奉獻的精神。工作8年來,他通過不斷學習,用一張張圖紙、一排排數據、一份份成果報告,彰顯出地質人實干擔當、勇于拼搏的精神。
自治區地質局黨委書記馬世軍(左二)調研指導一線黨建活動室
“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地質局黨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和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加強政治理論武裝,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夯實干部職工思想基礎,深化精神文明創建,著力打造特色地質文化,為全局地質事業轉型升級和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強思想道德保證和精神文化支撐。
尤其是2018年以來,寧夏地質局黨委將黨建工作的落腳點放在了全面提升公益履職能力、服務自治區“三大戰略”上,圍繞公益服務和轉型發展,提出了黨建和業務“123工作舉措”:1項在自治區層面“叫得響”的亮點工作,2項在行業領域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創新工作,3項能集中體現單位部門主責主業的重點工作,建立工作臺賬,實行清單管理,實打實地提升地質黨建水平和服務發展能力,并將“123工作舉措”納入全年效能目標考核和全局黨建考核體系,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形成面對挑戰有勇氣、面對問題有能力、面對群眾有感情、面對職責有擔當、面對誘惑有定力、努力擔當重任的優良作風。
全局干部職工在紅果子溝煤礦開展義務植樹主題黨日活動
黨建工作抓實了就是生產力,抓細了就是凝聚力,抓強了就是戰斗力。寧夏地質局針對地質工作行業特點,將黨建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推行“一線工作法”,把黨建工作從機關延伸到野外,做到哪里有項目、哪里有黨員,黨的基層組織就覆蓋到哪里,充分發揮項目部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希望我們地質局像侯宗升這樣的優秀黨員、像楊剛這樣的優秀職工越來越多,用實際行動詮釋‘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地質精神,做好新時代推進寧夏地質事業轉型創新發展的先鋒,為寧夏地質找礦事業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為地質行業樹立精神示范和行為標桿。”寧夏地質局黨委書記、局長馬世軍如是說。
自治區地質局黨委調研基層黨建工作
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
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
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
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富饒的礦藏……
一首《勘探隊員之歌》是地質人工作、生活的真實寫照。
放眼寧夏,巍巍賀蘭山,潺潺黃河水,廣袤的寧夏平原,蘊含著綠色生機與金色希望。遙看區內外,一口口迸發的油井、一片片激蕩的煤礦……處處閃現寧夏地質人忙碌的身影,處處留下他們探索的足跡。今后,寧夏地質人將繼續行走在千溝萬壑的山川大河間,書寫越來越精彩的地質華章。(寧夏財經網 祁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