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ow86i"></nav>
  • <nav id="ow86i"></nav><menu id="ow86i"></menu>
    <menu id="ow86i"></menu>
    <menu id="ow86i"></menu>
  •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財經首頁 > 寧夏人物
    王有德:"治沙是致富,造林是造福"
    時間:2021-10-19  來源:工人日報
      “之前這里是荒漠,風一吹,沙子能把人眼睛糊住!”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河東機場東邊,王有德指著一片郁郁蔥蔥的景觀防護林說,“這輩子我就干一件事——治沙造林,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過度放牧,毛烏素沙漠的風沙一點點吞噬著靈武地區的村莊,迫使20多個村3萬多人陸續遷徙。打那時候起,王有德就立下誓言,一定要把被沙漠侵吞的土地奪回來,讓它們變成綠洲和肥田。
      1976年,王有德進入林業系統工作,最初住的是殘破露頂的房子,生病就醫、子女上學甚至連填飽肚子都是問題。
      1985年,王有德成為靈武市白芨灘防沙林場副場長,開始帶著職工治沙造林,“對抗沙漠、戰勝貧困,好好種樹,使勁兒干!”
      治沙,先治窮。王有德意識到,必須調動起職工的積極性,把人心聚攏起來。壓縮非生產人員,實行績效工資、按勞取酬,打破“大鍋飯”,實行責任承包制……當年,林場造林5093畝,創收17萬元。
      三伏天砌渠,白天沙漠溫度達到60攝氏度。王有德堅持干在最前面,一年有大半時間都住在工地帳篷里。“頭天開好的田,有時一覺醒來又被沙埋了……”數不清多少次通宵栽樹,多少次扒出樹苗從頭再來,直到樹木連成片,把沙丘牢牢固定住。
      林子有了,可職工生存、樹木管護都是開銷。通過多年時間,王有德帶領職工探索出“在外圍建灌木固沙林,周邊建喬灌防護林,內部建經果林,搞養殖業、種牧草,養殖業反哺林草業”五位一體綜合治沙模式。成片的果園不僅是沙漠前沿一道高效能的防護體系,也給職工帶來了長期穩定的收入。“沙漠綠、場子活、職工富”的目標實現,也為全國防沙治沙提供了寶貴經驗。
      30多年過去,王有德帶領職工沿毛烏素沙漠筑起一道東西長47公里、南北寬38公里的綠色屏障,阻止著沙漠的南移西擴;昔日黃沙漫天的林場變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如今,職工李桂琴養了100多頭奶牛,還經營果園苗圃、種植溫棚,資產達到200多萬元,是林場拔尖的致富戶。
      “剛來的時候這里黃沙滿地,物資進不來,人也難出去,睡覺被褥里都是沙子。”職工張雪云夫婦承包了林場兩個蔬菜大棚、28畝果園、一個苗圃。“第一茬韭菜有6000多斤,一個冬天4茬,3個月下來收入4萬多元!”現在,張雪云在市區買了房,孩子們上學無憂,一家人的干勁越來越足。
      在王有德帶領下,白芨灘防沙林場治沙播綠,種樹富民,走出一條“以林為主,多種經營”的興場之路,內改經營機制、外拓生存空間,靠創新求發展。林場在北沙窩和大泉沙漠引水治沙造田,開發土地5000畝種植經果林,同時種植果樹和栽植防護林帶23萬株,解決周邊160多人就業。
      2014年退休后,王有德創建了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基金會,并擔任理事長。“在治沙上,我不退休!”看到白芨灘仍有60多萬畝未治理的荒漠,他主動承包荒灘區,繼續防沙治沙,建起了集苗圃、經果林、日光溫棚等于一體的綠色康養基地。
      “與沙漠和貧困戰斗了大半輩子,在我心中,治沙是致富,造林是造福。”王有德說。
    編輯:李文 責任編輯:李娟
    權威發布
  •  西吉縣:72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 發
  •  寧夏錳渣處理領域再獲新突破
  •  寧夏全力推動高校畢業生穩定就業
  •  寧夏大學首獲“互聯網+”大學生創
  •  寧夏下發緊急通知:銀川地區暫停
  • 便民信息
    精彩圖片
    踏秋賞紅葉 醉美賀蘭山
    踏秋賞紅葉 醉美賀蘭山
    寧夏:層林盡染秋意濃
    寧夏:層林盡染秋意濃
    寧夏人物
  •  張偉中:“枸杞大王”的技藝傳承
  •  李玉蘭:山區孩子的“啟明星”
  •  馮永新:奔跑在鄉村振興幸福大道
  •  孫靜:鐵面柔情解紛擾
  •  張克智:發揮余熱,講好治沙故事
  • 寧夏財經網版權所有 寧ICP備2021002495號-2
    地址:寧夏銀川市中山南街寧夏報業集團商務信息大廈1202室 郵箱:nx_cjw@163.com 電話:0951—6072963
    欧宝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