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涇源縣香水鎮米崗村,69歲的村民寇月明一大早就來到自家的玫瑰基地,為萌芽的玫瑰噴灑生物菌劑,防治病蟲害。
“感恩黨的好政策,讓鄉村振興科技指導員來村里幫助我們種植玫瑰,我們日子好了、收入高了、心勁兒也更足了。”寇月明說。
如今的米崗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玫瑰谷”,全村種植玫瑰規模1200畝,不僅實現了規模化種植,還形成了生產、加工和銷售的產業鏈,依靠玫瑰產業為鄉村振興科技提供了強大助力和堅實支撐。
從舊日的偏僻山村到如今的繁盛花谷,米崗村的改變,離不開鄉村振興科技指導員李錦馨的多年付出。
今年58歲的李錦馨是寧夏大學農學院園林系教授。這些年來,伴隨著教學工作的深入,李錦馨對自己的專業也有了新的認識。“園林專業不僅是一門學問,更應該服務地方經濟,為群眾增收致富提供支撐。”她說。
李錦馨與米崗村的緣分始于10年前。
2012年,自治區科技廳從全區選派了100名專家,幫助各地發展產業,助力脫貧攻堅。經過組織推選,李錦馨成為其中一員。當年4月,她成為涇源縣米崗村的科技扶貧指導員。
米崗村位于六盤山主峰腳下,全村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是個深度貧困村。
初到米崗村,李錦馨面對眼前的青山綠水驚嘆不已。“這里的自然條件非常好,云山油松滿目蒼翠,唯一的遺憾是產業無法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支撐。”李錦馨回憶。
涇源縣氣候冷涼、環境潮濕多雨,具備發展苗木經濟的優質條件。此前數年,米崗村主要以種植小雜糧和苗木發展經濟,但由于苗木生長周期過長,農民從栽種到賣出需要經歷數年勞作,收益見效慢,脫貧增收效果并不理想。
如何結合米崗村優勢條件,發展合適的產業、提高農民收入?來到米崗村后的一個月里,李錦馨走村串戶了解情況,結合實際為產業發展開出“良方”——大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變樹為花,變長為短,長短結合。
經過認真篩選,李錦馨最終制定了“發展兩草兩木花卉,短平快種類先行,讓資本快速積累,中長期項目并舉”的產業結構調整模式。其中,“兩草”指百合和郁金香,生產周期短,能夠迅速達產見效;“兩木”即玫瑰和牡丹,中長期見效。
針對米崗村的自然氣候和土壤條件,她先后篩選了百合、郁金香、玫瑰和油用牡丹4個優良耐寒花卉進行引種栽培,并制定了一整套栽培技術和產業結構調整方案。
把計劃變成現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米崗村村民從事傳統種植作業,對玫瑰等花卉的種植技術很陌生,讓大家放棄種植樹苗改種玫瑰,很多人心里打鼓,不敢嘗試。
為了幫助農民種好花卉,李錦馨通過示范種植,讓玫瑰在米崗村扎下了根,收獲的鮮花每畝可獲得4000元以上的收益。看到希望的村民沒有了顧慮,紛紛開始學技術、種玫瑰。
種植規模逐步擴大后,李錦馨又瞄準延長產業鏈。在自治區科技廳等相關部門和涇源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李錦馨先后幫助米崗村引進相關企業和項目,對玫瑰進行深加工,制造品類豐富的食品、日化用品,提升產品附加值,并指導種植郁金香、歐洲水仙等鮮花品種,極大豐富了米崗村的鮮花種植品種。
經過多年的努力,米崗村迎來了大發展。2017年,米崗村實現整村脫貧;2019年,米崗村成為涇源縣首個走出產業困境的村子,實現了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從苗木到玫瑰,10年間,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米崗村從偏僻的小山村變成了開放的“玫瑰谷”,每年吸引各地游客來到這里旅游,帶動當地旅游、餐飲和蜂蜜加工等產業齊發展。伴隨著全村發展階段的變化,李錦馨的身份也從科技扶貧指導員變成了鄉村振興科技指導員。
“現在,米崗村進入鄉村振興發展階段,我感到特別欣慰。助力鄉親們增收致富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將繼續努力,為米崗村實現鄉村振興貢獻力量。”李錦馨說。 (記者 馬 越)
李錦馨(左一)指導村民種植郁金香。(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