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ow86i"></nav>
  • <nav id="ow86i"></nav><menu id="ow86i"></menu>
    <menu id="ow86i"></menu>
    <menu id="ow86i"></menu>
  •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財經首頁 > 寧夏人物
    劉世友:文物保護永遠在路上
    時間:2022-08-08  來源:寧夏日報
      8月3日,劉世友又一次鉆入隆德縣觀莊鄉石廟村的田野里,尋找典籍里記載的漢代月氏城遺址。一旦找到月氏城,隆德縣的建制史將提前至漢代。“史料上明明記載這個大城就在這一帶,但這些年來,我在這里尋找了幾十次,連個城邊邊子都沒尋見,成了我的心病。”
      讓文物活下來,讓文物活起來,是隆德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博物館館長劉世友一生的追求。
    W020220808266421023977.jpg
      劉世友進行田野普查。
      從未發生一起盜掘事件
      陶罐、陶盆、陶刀,石刀、石斧、石鑿,骨錐、骨匕、骨針、骨鏃,房址、灰坑、窯址……新石器時代的文物是隆德博物館最吸引觀者眼球的藏品,幾乎占據了新石器、秦漢展廳一半的陳列空間。
      隆德縣渝河、朱莊河、甘渭河、莊浪河等流域分布著100多處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存,頁河子、北塬、周家嘴頭、勝利等遺址出土了眾多齊家文化、仰韶文化遺存。
      文物如此密集分布的地區,有沒有發生過文物盜掘事件?
      “隆德縣從未發生過一起文物盜掘事件。”劉世友肯定地說。
      分布在隆德域內的每一處遺存、每一件文物,都是先民留下的歷史信物,劉世友都視為家珍。
      田野文物分布點多面廣,保護難度極大,農業生產、居民生活都會對文物造成損壞,且取證難,處理相當棘手。他經常帶領工作人員走村串戶,宣傳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對群眾反映的問題他總能第一時間趕到及時解決。
      20多年來,從不可移動文物的巡查、調查、實地探查,他都無一缺漏。劃定保護范圍,栽植標志碑、界樁,編寫文保單位的主卷、副卷、備考卷,完善了三級文物保護網絡,奠定了文物保護基礎。每到一處,他都把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宣傳放在首位,對群眾進行翔實地解說,許多人被熏陶成文物保護志愿者,成為文物保護的宣傳員、指路員。“隆德縣人人都知道文物是國家的,人人都是文物保護者,讓盜掘者無從下手。”劉世友把零盜掘現象歸功于群眾。
      為了保護文物,劉世友曾與不法分子有過一次生死較量。
      2008年11月8日,下鄉普查結束,吃完晚飯,劉世友和往常一樣到單位值夜班。半夜,第一次防盜警報響起,他巡查了一遍,沒有發現什么異常,以為是防盜系統出了問題。剛躺到床上,第二次警報又響起。他獨自一人細細查看,發現文物庫房防盜欄桿已被剪斷,敞開的窗子都能爬進去一個人了。“絕不能讓你們拿走一件文物!”他拿起鐵鍬沖著藏在暗處的盜賊大吼起來。黑暗處,4名盜賊默不出聲,但密集的鋼珠向劉世友射來。劉世友手持鐵鍬,逆著鋼珠射來的方向沖向盜賊。盜賊被這不怕死的氣勢嚇退了,四散而逃。“當時腦子里就想著打退盜賊保住文物,后來想起還是有些后怕。”劉世友說起那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依舊豪氣滿滿。
    W020220808266421376024.jpg
      劉世友(左)與民間藝人探討字畫的市場路徑。
      三次搬遷未損毀一件文物
      比起與盜賊戰斗,文物收藏與搬家更讓劉世友心驚膽戰。
      只要館里沒什么要緊事,劉世友就會去做田野普查工作。所去的地方往往是人跡罕至、林密草深。腳下時有毒蛇爬出,野雞驚飛,撲棱的翅膀也會打得他臉疼。偶爾也與金錢豹、野豬狹路相逢。一次,劉世友遇到一頭母野豬帶著一群豬仔,母豬護仔,吼著沖了過來,劉世友拔腿就跑。
      隆德縣館藏文物2900多件套,加上窖藏錢幣,藏品達3萬多件套。
      這么多的文物,大遷移了三次:從舊所文物庫房到西博物館再到新建的博物館,三次搬遷未損毀一件文物。
      但每一次文物搬家,都讓劉世友緊張得汗毛倒豎。
      “抱一件文物比抱一個嬰兒,更讓人懼怕。文物是不可再生的,一旦損毀,即使修復了,也不是原來的文物了!”新博物館建成布展時,劉世友向其他博物館求助借調文物,車輛是從保安公司租的,包裝是自己制作的,搬運的是自己人,押運人員是保安公司聘的,從對方的庫房出庫到搬運,這個過程安全都是由他們承擔,交付也是一樣的。劉世友帶著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搬運文物,“把人緊張得連個大氣都不敢出。”
      隆德縣北蓮池有幾件石質文物和碑刻殘片,需要搬到博物館庫房。劉世友找了個皮卡車前去搬運,由于路陡雪滑,皮卡車爬到一半便無法前進,掉頭十分困難,差點造成事故,隨后租借架子車,踩著三尺厚雪,一次又一次人扛、車拉,終于將文物全部搬回。在西吉縣興隆鎮單民村尋找流失文物時,一噸多重的石雕又重又珍貴,沒人愿意去搬運。好說歹說,終于勸動了一名司機。費盡周折,把石雕裝上車。回來時,經過一段山路,一拐彎,重車壓垮土路基,連車帶石雕斜倒在路邊溝里,差點砸了石雕、砸傷司乘人員。司機下車查看,嚇得手抖得厲害,連一支煙都點不著火,“以后打死我都不給你干這活了!”
      2011年,隆德縣一個村子在基建施工時,發現一座民國時期平民墓,被人誤傳為狀元墓。一時,附近村民以為墓里有寶物,紛紛趕來觀看。“我忙著清理墓葬,一抬頭,看見坑沿上擠滿了黑壓壓的人頭。幸虧墓里沒有出現文物,如果有大量文物出現,坑沿上的人好奇上前圍觀,非把我捂死在坑里。”劉世友后怕地說。
      每件文物都有故事
      文臣持笏石雕像氣宇軒昂地站在隆德博物館里,沉穩而淡定。
      劉世友的一個閃念,這尊石雕像差點離隆德而去。
      那是劉世友初到隆德縣文物管理所的事。
      劉世友下鄉普查文物花3000元征集到這尊石雕像,拉回來庫存。后來,上級博物館看中了這尊石雕像,表示要花3萬元調撥。
      當時,文物管理所辦公設施陳舊,掃地沒掃帚,拖地沒拖把,辦公沒紙張……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當上級博物館出大價錢調撥時,“給人家算了”的念頭真的在劉世友心頭一閃,但最終沒舍得,“經費緊張就勒緊褲腰帶過吧,文物外流,就真的找不到第二件了,那可是終生遺憾!”
      隆德博物館的很多文物都是征集到的。
      展柜里,九把青銅短劍一字排開,劍身緊湊,雕花精致,2000年前的寒光仿佛要沖破玻璃。
      “這九把劍是我花了3萬元征集的。專家們鑒定認為,僅一把劍就值3萬元,賺大發了!”劉世友很是得意地說。
      劉世友也有困惑。
      觀莊豪華宋墓的墓主人是誰,就是他的困惑之一。
      這座宋墓出土了“柳毅傳書”銅鏡、銅鞘金飾劍、鐵牛、鐵豬等一批珍貴文物,在他眼中磚室墓的磚雕才是最為珍貴的。由于墓中未發現墓主人遺骸、墓志銘及其他刻有文字的器物,墓主人身份至今還是一個謎。由于觀莊宋墓緊鄰宋夏好水川之戰的主戰場,劉世友推測該墓為宋將任福的衣冠冢。
      好水川之戰發生在公元1041年。李元昊率領10萬大軍南下攻宋,兩軍在好水川(今寧夏隆德)遭遇。宋仁宗任命韓琦、范仲淹為前敵指揮,共同負責迎戰西夏。韓琦派環慶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迎敵,因輕敵而中西夏軍隊埋伏,任福等1萬余名將士戰死。
      每件文物都有故事,劉世友把這些文物及故事整理成籍,編著出版《隆德縣文物志》。為了講好文物故事,他寫了5萬字的博物館解說詞,培訓解說員,廣傳隆德文物故事。
      讓古老村莊活起來
      讓文物活下來,是文物保護的初心。讓文物活起來,是文物保護的使命。
      在劉世友看來,今人還居住的傳統村落是最具活力的文物。
      村莊裊裊炊煙升起,便是向在田野勞作的人們發出回家的召喚。人們回到家里,便進入一個相對私密的空間。在土炕桌上,一家人一起吃飯、商議農事、謀劃紅白喜事……一個人、一家人,乃至一個村莊的命運很可能就是在這張炕桌上決定的。“聚族而居,精耕細作的農業文明孕育了內斂式的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農政思想、鄉村治理等。”劉世友在他的《中國傳統村落 寧夏隆德 紅崖村 梁堡村》一書中說。
      土院、土墻、土炕、土灶,以及草拌泥,甚至連磚瓦都是土燒制的,因此,劉世友認為隆德縣的傳統村落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上的黃土藝術,是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
      在鄉村,人和村落是不可能分割的。人離開了村落,鄉愁便無處安放;村落離開了人,便加快了消亡的速度。不信,你看看那些移民遷出區的村落。
      2012年5月,按照《關于開展傳統村落調查的通知》要求,劉世友投入到村落的調查和數據采集中,經過不懈努力,完成傳統村落調查登記表并申報,2012年12月隆德縣紅崖村、梁堡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在紅崖村的老巷子開發之初,有人提出把老巷子里的居民搬遷出去,把老房子推倒重建。劉世友極力反對:“傳統村落的最大看點就是原汁原味的老建筑、老習俗,游客來老巷子,是為了追尋舊時光,尋找心中的鄉愁。如果村里沒了原住民,沒了老房子,傳統村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決策者采納了劉世友的意見,原住民得以在老房子生活至今,老巷子之后成為了網紅3A級景點。
      作為一名文博工作者,劉世友多次被國家文物局、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固原市文體局,隆德縣委、縣政府表彰獎勵。2022年7月,劉世友被評為全國文物系統先進工作者。
      文物保護永遠在路上。劉世友將繼續行走于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文化遺產中,躬身于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里,置身于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內,努力為隆德的文化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與智慧。(記者 王玉平 文/圖)
    編輯:李文 責任編輯:李娟
    權威發布
  •  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自
  •  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寧夏高標準農
  •  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 進
  •  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加
  •  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
  • 便民信息
    精彩圖片
    碧波輕舟人游畫中
    碧波輕舟人游畫中
    這些牧草功不可沒
    這些牧草功不可沒
    寧夏人物
  •  寇啟芳帶領寧夏灘羊種業走向全國
  •  巡護員張萬東:用腳步丈量對長城
  •  馬立軍:“這兩年要讓通城村變個
  •  俞惠明:用堅守和創新釀造最好的葡
  •  沈富裕:巧解富民村"富裕"密碼
  • 寧夏財經網版權所有 寧ICP備2021002495號-2
    地址:寧夏銀川市中山南街寧夏報業集團商務信息大廈1202室 郵箱:nx_cjw@163.com 電話:0951—6072963
    欧宝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