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延強精心雕刻硯臺。
一塊原石,經過雕刻、打磨、包裝等多道工序,成為一件“天工”與“人工”完美結合的硯臺,傳萬世而不朽,留千古而永存。
而每一方硯臺,背后都有一個故事,從對硯臺選材的獲取、構思、雕刻到成品的完成,這一系列的過程繁復冗雜,每一步都要付出十足的心血,使得每一方硯臺上都有著傳奇的藝術色彩,郝延強就是把賀蘭石刻出靈魂的人。
歷經四代人,傳承140多年
走進位于銀川文化城·鳳凰里的郝氏硯閣,不同主題、造型各異的賀蘭硯陳列其中,方寸之間盡顯自然和藝術之美。
今年49歲的郝延強,生于雕刻世家,原是陜西省清澗縣人,現為寧夏工藝美術大師。郝延強所在的郝氏家族雕刻傳承史有140多年,童年時代,郝延強就開始跟隨叔父學習,擅長文人硯制作,之后成為陜北石雕硯雕世家第四代傳承人、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黎鏗弟子。
22歲時,郝延強開始研究賀蘭硯的雕刻技藝,他在學習民間硯雕技法精髓基礎上,設計制作創新,并利用賀蘭石材色彩對比,形成繁中有簡、靈動飄逸的個性化風格。1999年,郝延強創辦了“郝氏藝品設計制作中心”,后更名為“郝氏硯閣”。郝延強被列入第三批銀川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中。2015年寧夏郝氏雕刻有限公司成立;2016年12月,公司被授予寧夏自治區級賀蘭硯制作技藝傳承保護基地;2021年,“郝氏硯閣”被認定為首批中國文房四寶技藝研學基地。從業20年來,郝延強的作品榮獲中國文化館年會優秀項目獎等國家級、自治區級大獎20多項。
俏色巧雕,匠心獨運
寧夏賀蘭硯制作技藝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目錄”。非遺傳承人郝延強,用一把刻刀延伸文明,讓每一方硯臺獨具神韻。
賀蘭石是寧夏“五寶”中的“藍寶”,又稱吉祥石、碧紫石。產自寧夏賀蘭山脈海拔2600米左右的懸崖上。它的結構均勻,質地細膩,剛柔相宜,是一種十分難得的石料,以其刻制賀蘭硯,具有發墨、存墨、護毫、耐用的優點。賀蘭硯發墨迅速,不郁結,又耐用,帶蓋的賀蘭硯如同密封器一般,素有“存墨過三天”之譽,深受書法家、畫家的喜愛。
從賀蘭石雕刻成賀蘭硯,要經過相石、修坯、清底、鑿形、精雕、打磨、題刻、覆蠟八道工序。“面對一塊賀蘭石石料,要觀其質,量其彩,反復構思推敲,方才下刀。”郝延強說,先順理走刀,粗鑿重刻,才能根據所繪紋樣或浮或鏤,俏出輪廓層理,然后再精雕細琢,揮藝傳神,刀畢功就,硯成方休。一方佳硯,往往要嘔心瀝血數天數月、以至年余。伴隨著朵朵飛濺的石花和鏗鏘悅耳的金石音,山水、人物、花鳥和巖畫、枸杞、葡萄等寧夏特色相銜接,一幅幅生動圖畫鋪展開來;大小迥異、各具形態的飾件、器皿等賀蘭硯衍生品,形成了寧夏獨有的文化氣質。
近年來,賀蘭石推陳出新,雕刻內容和形式有了新的飛躍,像一些擺件、印章、掛件,還有一些文旅商品等,賀蘭石工藝制品作為寧夏特色的地方文化產品,受到了國內外的硯界收藏人士和游客的青睞。
雕刻技藝將永遠傳承下去
從事賀蘭硯制作20多年,郝延強培養了百余名學生。其中,從事賀蘭硯制作技藝的有20多人、省級大師2人、民間藝人10余名。2011年3月,寧夏賀蘭硯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郝延強說,現在賀蘭硯的傳承很困難。首先,賀蘭硯雕刻臟、累、難,一般學徒3年才能到初級水平,5年才能獨立工作,從事這一行業不到十幾年是不會獲利的,許多人因此中途放棄了;其次是賀蘭硯的原材料被控制得很嚴格,賀蘭石市場供應緊缺,很難有充足的原料保證學生練習。“我是趕上了好時代,現在政府對賀蘭硯制作提供了很多的優越條件,做了幾十年的硯臺,就想把賀蘭硯的知名度打出去。畢竟它是我們寧夏的五寶之一,是我們寧夏的城市名片,也是我們的文化符號。”郝延強說,希望能帶著自己的徒弟,將賀蘭硯雕刻技藝永遠地流傳下去,供世人學習和觀賞。 記者鮑淑玲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