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ow86i"></nav>
  • <nav id="ow86i"></nav><menu id="ow86i"></menu>
    <menu id="ow86i"></menu>
    <menu id="ow86i"></menu>
  •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財經首頁 > 寧夏人物
    家鄉“歸巢雁” 致富帶頭人
    時間:2022-09-14  來源:中衛日報
      海原景美利好,喚起濃濃鄉愁!
      有一群特殊的群體,他們是從農村飛出去的“金鳳凰”,經過多年打拼,事業有成。但為了改變家鄉的面貌,他們又選擇再次回到家鄉,帶領鄉親們開辟新的致富路,助力鄉村振興。
      周虎:帶領群眾種好瓜鼓起腰包
      忙完幾輪的甜瓜和西瓜的育苗、種植和銷售,閑了沒幾天的周虎又開始忙起來了。
      按照海原縣和相關部門的指示和安排,明年要繼續加大對關橋鄉瓜產業的扶持力度,進一步擴建瓜棚。這樣一來,農戶對瓜苗的需求量就增加了。為了保證明年給當地老百姓提供足量優質的瓜苗,這兩天,周虎已經安排人對現有的育苗棚進行整理、維修,為進入冬季育苗做前期準備。
      事實上,就在3年前,周虎還輾轉在銀川、固原等地承包工程。雖然物質生活好起來了,但周虎總感覺精神上缺了點什么,他說:“上有老、下有小,常年在外奔波,心里總覺得不是很踏實。”
      一直以來,海原都是周虎引以為傲的故鄉。有美麗的南華山,夏天更是避暑的好地方。
      這些年,周虎一直都關注著家鄉的變化。
      “起初,我回海原發展,家里人都是反對的。”周虎說,“但我覺得海原這幾年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好,同時也想念家鄉,所以回到海原扎根發展。”
      2019年,周虎積極響應號召,順應土地改革流轉的大潮回鄉創業,流轉了1000畝土地,租了村集體8個溫室大棚,成立了海原縣同進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開始籌建大棚種植和養殖,從包工頭變身成為新型職業農民,開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創業。
      說干就干,2019年年底,周虎就開始育瓜苗。
      2020年3月,周虎將流轉的800畝山坡地種上了紅梅杏,200畝地稍作平整,用于糜子等秋雜糧種植。同年5月,占地面積14畝、滿存欄3000只羊的養殖場建成。
      由于沒有種養殖的技術和經驗,他不斷拜訪專家能人,四處請教學習,參加技術培訓,學習農業先進管理技術和經驗。如今,周虎自身專業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目前,周虎的養殖場羊存欄600只,實施“合作社+基地+農戶”養殖模式。村民張維紅在養殖場圈養著200只羊,也同時在養殖場打工。張維紅說:“把羊統一到養殖園區養殖,實行統一管理,科學防疫,科學飼養,自己也放心。在養殖場,我每個月還有3000元的工資收入,如今日子也越過越紅火了。”
      同樣,周虎的瓜菜基地也正在一步步發展壯大,固定解決當地6名勞動力就業,常年用工量達600人,在土地增值、租金等方面為村級集體經濟壯大起到了積極作用。周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紅梅杏種植需要2至3年才能掛果量產,是一項投資大、回報慢的產業。但是,目前山坡上看到了綠,生態效益已經凸顯,明年開始就有了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這幾年育的瓜苗,周虎都是只保持成本,平價售給當地瓜農,贏得大家點贊叫好。
      談起今年種瓜的收入,馮灣村村民馮安升說:“今年我種了8棚甜瓜,共收入5萬元,能有這樣好的收入,要感謝周虎,是他給我們提供了實惠的瓜苗,指導我們種瓜,還幫我們銷售。”
      產業旺,村民富,鄉村才能振興。
      對于今后的發展,周虎心里有一個計劃:進一步擴大基地,進行西瓜和甜瓜新品種的實驗種植和科學種植,提高種植效益。通過示范帶動,希望更多的農戶加入到經果林種植和“出戶入園”養殖,改善家鄉生態環境的同時,有效增加經濟收入,實現共同富裕,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以前在外面東奔西跑,吃不好、睡不好。現在在家門口發展產業很滿足,生活也越來越好,很有奔頭!”說起如今的幸福小康生活,周虎滿心歡喜。
      李梅:帶領婦女成就共富初心
      走進寧夏食來運轉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車間,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場面。其中,一個嬌小的身影格外引人注意,她就是這家公司的負責人李梅,憑著不服輸的闖勁和敏銳的市場觸覺,李梅一路披荊斬棘、迎難而上,從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蛻變為遠近聞名的創業帶頭人,引領當地婦女共同走上致富路。
      李梅是鄭旗鄉西沿村的一位普通婦女,和大多數農村婦女一樣,每天過著柴米油鹽的生活。七年前,不服輸的李梅走出家門,輾轉多地務工。在這期間,腦子“活泛”的她發現了銷售面條這一行業的商機,說服家人后,李梅拿著打工攢的錢開了一家面店,白天要做面、看店,李梅就利用晚上時間跑銷路,聯系買家,在她的努力下,很快就賺到了第一桶金。
      李梅說:“只要心存美好,結局就會是美好的。這份信念讓我一直保持樂觀的心態,堅持到現在。只要心中有信念,我覺得我們婦女一樣也可以把事業做得很好。”
      生意越做越大,李梅的日子也越來越好。但李梅始終沒有忘記和她一起長大的姐妹們,下定決心要帶她們脫貧致富。2020年,帶著新技術和新設備,李梅在海興開發區小微企業孵化園注冊成立寧夏食來運轉食品有限公司,帶動70余名當地婦女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公司員工蘭花說:“沒來公司上班之前,我在外面一直打零工,現在跟著李梅大姐干,更有干勁,她人很好,對我們都很照顧。主要在這上班離家近,還能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小孩,現在每個月我都能拿到2500元以上的工資。”
      廠房不要錢,稅收三年都有優惠,在一系列招商引資政策的支持下,李梅的面條生意越來越紅火,原來的小作坊搖身一變成為集生產、銷售為一體,年銷售額達1340萬元的企業。
      李梅先后與20多家商家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拓寬了銷售渠道,如今企業的發展方向也更加明確。
      “萬事開頭難,起初,政府免費為我們提供廠房,還為員工提供培訓補助、貼息貸款,減輕了我們的壓力,讓我們對企業的發展更加有信心。今后,我將帶領更多婦女實現自身價值,讓生活過得更加有滋有味!”李梅說。
      杜得洋:“家鄉情”牽動自己回鄉創業
      杜得洋,土生土長的海原縣七營鎮盤河村人。
      8月22日,剛銷售完50畝西芹,海原縣眾合農興枸杞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杜得洋又來到西瓜基地,看著雇工裝車。
      跟周虎一樣,杜得洋也是在外打拼多年。家鄉情一直在他心頭難以忘懷,這幾年,看好家鄉的發展,去年他選擇回鄉創業。
      今年年初,杜得洋流轉了盤河村王河灘周邊900多畝土地,打造枸杞瓜菜種植基地。今年,基地種植甘藍60畝、西瓜400畝、枸杞辣椒套種120畝、枸杞芹菜套種130畝、南瓜120畝。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近年來,盤河村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科學規劃,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加強生態治理的同時,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枸杞、瓜菜等產業,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
      “如今,盤河村的環境越來越好,作為家鄉的一份子,我選擇回鄉創業,就是希望帶領大家發展好產業,讓父老鄉親們腰包越來越鼓、生活過得越來越好。”杜得洋說。
      據杜得洋介紹,現在基地平均每天用工量80人左右,從年初到現在已經發放30萬元的務工費,預計年底人工工資達200多萬元。
      周虎、李梅、杜得洋只是海原縣眾多選擇回鄉創業的縮影。他們都是源于家鄉情和被這幾年海原縣的軟硬環境發展所吸引。
      近年來,海原縣無論是城市、鄉村,道路交通還是人居環境,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作為海原人,無論是在家的還是在外的,都一直關注著海原的發展變化。也正因為如此,吸引越來越多在外的海原人回鄉創業。
      近幾年,海原縣除了加強縣域內青年技能人才培育外,想方設法打好在外優秀青年技能人才“鄉情牌”,引導鼓勵海原籍在外優秀青年回鄉就業創業。據統計,近兩年,海原縣返鄉創業注冊公司和個體戶75人,創業帶動就業692人。為此,海原縣出臺了《海原籍優秀人才回鄉就業創業行動計劃》,通過實施就業獎勵、就業補助、住房保障、創業補貼、貸款貼息等政策,吸引海原籍在外優秀青年技能人才返鄉就業,建設家鄉。
    編輯:李文 責任編輯:李娟
    權威發布
  •  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 寧
  •  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 寧夏回族
  •  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工
  •  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 《自治
  •  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
  • 便民信息
    精彩圖片
    典農河畔候鳥樂園
    典農河畔候鳥樂園
    銀川:候鳥的天堂
    銀川:候鳥的天堂
    寧夏人物
  •  吳楠:當起領頭雁助力鄉村振興
  •  非遺傳承人郝延強: 賦予賀蘭石靈
  •  非凡十年 成長|杜多利:見證水管
  •  劉世友:文物保護永遠在路上
  •  寇啟芳帶領寧夏灘羊種業走向全國
  • 寧夏財經網版權所有 寧ICP備2021002495號-2
    地址:寧夏銀川市中山南街寧夏報業集團商務信息大廈1202室 郵箱:nx_cjw@163.com 電話:0951—6072963
    欧宝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