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銀川市依法劃定了濕地生態保護紅線,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大河湖水系監管力度,使得全市共有濕地總面積5.31萬公頃,其中自然湖泊近200個,其分布密度之大、范圍之廣、數量之多,在西部干旱地區實屬少見。寧夏日報記者 馬楠 攝寧夏日報記者 周一青
清晨的陽光透過樹木,灑向黃河吳忠濱河大道古城灣砌護段。金色黃河波光粼粼、緩緩流淌,滋潤著兩岸人民。
63歲的市民張嘉琪,每天早上到黃河岸散步、打拳,雷打不動。也因此,他和在這里負責衛生清掃的金積鎮秦壩關村村民丁自紅成了朋友。
一位打完拳、一位完成工作,就會坐在“安瀾亭”中,嘮一嘮家常、說一說過往:“咱們寧夏確實把保護黃河當作頭等大事來抓!看這水、再看看這公園……”
吳忠市是寧夏引黃灌區的菁華之地,黃河穿境而過。
張嘉琪和丁自紅,都是生于黃河邊、長于黃河岸。回憶起自己小時候,兩人露出幸福的笑容。
那時候,黃河水清。
清亮亮的黃河水,是孩子們歡樂的源泉。
那時候,黃河水大。
大人們擔驚受怕:說不準哪天就發了大水,一年的收成變成了泡影。再后來,雖說通過治理,發大水的情況不多了,污染卻成了大家的心頭大患。
這幾年,老哥倆才切身感到,為什么黃河叫“幸福河”。
伴隨著防洪工程實施,人字垛、丁字壩梳理著黃河的形態;“四亂”問題得到徹底清理,讓吳忠人臉上有光;濱河大道修起來了,綠樹成蔭、花團錦繡,讓老百姓幸福感劇增。
“環境美了,人們的環保理念也強了,我們這里的垃圾越來越少!”丁自紅告訴記者。
母親河流經吳忠69公里,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與城市共生共榮。保護、守護、呵護黃河的生動故事,也在天天上演、生生不息。
銀川市賀蘭縣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里,鴨肥鵝美、谷穗低垂。
賀蘭縣,依黃河而富饒。但也因地勢低、水位淺而不利于排水,土地鹽堿化嚴重。
拿鹽堿地怎么辦?
農民出身的趙建文,立志不僅要在鹽堿地種出“花”,還要種出“畫”!
采用循環種養、以漁治堿、統防統治等新技術,實現稻魚、蟹、鴨的立體種養,再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轉變……趙建文以田為紙、以稻為筆,書寫出“稻漁空間”這個現代農業的新傳奇。
如今,“稻漁空間”不僅讓鹽堿地成為良田,更成為旅游勝地,產的大米以“高身價”走向全國。
“我們平田整地,修復溝渠,開展用水全流程信息化改造,積極發展節水型、高附加值的種養業,成為賀蘭縣農田高標準建設示范點,為保護好黃河水資源貢獻自己的力量。”趙建文向記者介紹。拓寬后的稻田寬80米,既方便大型農機作業,也便于農田灌溉。滴管、噴灌、精細化供水、節水控灌技術的綜合運用,讓灌溉供水成為水、肥、藥的綜合供給,實現了農作物優質高產、水資源高效利用的“雙贏”。園區安裝了4個內循環流水槽,讓經過水稻吸收凈化后的黃河水,再次回到魚蟹養殖池循環利用,節約用好每一滴水。
站上“稻漁空間”觀景塔,風吹稻浪,豐收在望。
寧夏,因黃河而生,因黃河而興,是沿黃河9省區中惟一全境屬于黃河流域的省份。千百年來,黃河滋養了寧夏平原,造就了良田沃野、魚米之鄉的“塞上江南”。
對于寧夏,保護黃河義不容辭,治理黃河責無旁貸。
近年來,寧夏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更大決心、更高標準、更實舉措,牢牢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生命線,堅決扛起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這一時代重任,更加珍惜黃河、精心呵護黃河,唱響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寧夏篇章。
寧夏爭取國務院批復了《支持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實施方案》,11個國家部委出臺7個支持性政策文件。在黃河流域率先開展“四水四定”,制定建設先行區促進《條例》,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開展“一河三山”生態保護修復,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6.9%。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成效,地級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80%以上,黃河干流寧夏段水質連續5年保持Ⅱ類進Ⅱ類出。
山休養生息、水柔美潔凈、林枝繁葉茂、田沃野千里、湖清澈見底、草集中連片、沙創造價值……
美麗的塞上江南,鋪展出新的畫卷。天藍、地綠、水美的良好生態,已經成為寧夏一張最靚麗的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