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為地處西部內陸、急需發展動能的寧夏指明了發展路徑。
時間是無聲的記錄儀,也是公正的檢測器。
十年來,寧夏把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為推進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任務,以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激發創新主體活力、提高創新體系效能為改革主線,著力破解創新發展基礎“弱”、主體“短”、人才“缺”、生態“差”等難題,構建協同高效、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迎來科技創新的春天。
服務之路 創新平臺越來越廣
科技是支撐企業發展的最強動力。近年來,如何做好科技服務、增強企業創新活力,成為我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作為一家科技型企業,我們每年在科技研發方面的投入都比較大,但由于對科技政策不熟悉和項目申報過程中存在‘盲區’,一直沒有享受到科技政策的支持。這幾年,在寧夏技術市場的幫助和指導下,我們在經營和科技項目申報方面進行了整改規范,不僅成功申報自治區科技小巨人企業,還得到了自治區相關項目支持。現在,企業的研發積極性更高了,很多科技項目在政策支持下有了可喜的成果,大大加快了企業科技創新的腳步。”寧夏實德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總經理胡益林說。
寧夏實德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是一家建材生產廠家,近年來,依靠科技創新,公司生產的建材產品達到25個系列,可生產234個常規品種。2021年,寧夏實德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與北方民族大學合作立項的“新型建材中粉煤灰的大宗利用和研發及示范”,列入自治區重點研發項目。
從科技研發“孤軍奮戰”到充分享受科技政策支持,寧夏實德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的“探索之路”取得成果,得益于寧夏技術市場的貼心服務。
“這幾年,我們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什么,寧夏技術市場都能通過自身優質平臺幫我們實現精準對接,這無疑是給企業幫了大忙。”胡益林說,近年來,在寧夏技術市場的服務幫助下,企業不僅享受到了科技政策支持,還與國內相關領域的科研院所建立了聯系交流,為企業及時了解相關領域科技發展和后續開展科技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胡益林介紹,在科技政策的支持下,公司在研發方面注入強勁動能。3年來,公司累計投入718萬元進行新產品的研發活動,僅2022年上半年公司累計投入120萬元繼續推進新品研發活動;先后自行立項4個,研發出多個新產品,且絕大多數新品實現穩產、量產,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近年來,越來越多企業依靠寧夏技術市場搭建的服務平臺獲取信息資源、找到合作伙伴、拓寬銷售市場,實現了快速發展。
盡管成立時間只有1年多,寧夏芯銳智聯科技有限公司憑借先進技術研發能力,在畜牧科技領域擁有廣闊市場。
“作為一家科技型企業,技術創新對我們的意義要更加重大。”公司執行董事買東升告訴記者。2021年,在寧夏技術市場的牽線搭橋下,公司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立聯系合作,推動正處于項目攻關階段的技術項目高效結出成果。
“服務的背后,是優質的合作交流平臺。在這里,科技創新擁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和優厚的成長環境,也為新成果新技術的產生提供支撐。”買東升說。
服務好,根本在于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
2018年6月,在自治區科技廳支持下,寧夏生產力促進中心按照“搭建平臺、展示成果、促進轉化、引領發展”的理念,以服務企業,促進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為宗旨,搭建了“一網一廳二室”的寧夏技術市場服務框架體系,構建起政府、高校、企業及科技服務機構多方參與、多元化開展、多領域滲透的技術轉移模式。自運行以來,寧夏技術市場為我區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提高創新效能,降低企業研發成本,推動我區創新驅動戰略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撐。
“我們建立了科技成果轉化線上線下服務平臺,集成了高校、科研院所相關科技成果、專家團隊資源和企業技術需求等信息,搜集、整理、入庫各類科技成果13.02萬項、技術企業812項、技術專家7008名、吸納全國科研院所1218所、服務機構275家,拓寬了我區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渠道。”寧夏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趙功強介紹。
與此同時,寧夏技術市場還組織開展產學研對接活動、產業合作推介、科技政策及技術培訓等線上線下活動,深入服務企業5316家次,舉辦線上線下科技成果專場路演95場,通過寧夏技術市場線上線下服務平臺促成110項技術交易,技術交易金額1.41億元,促進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相關政策的有效落實。
在自治區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寧夏技術市場通過采取“線上信息集聚、線下交流對接、中間專業服務”等服務模式,為相關單位提供便捷高效的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通過微信公眾號平臺發布“山海情”“科技興寧”“鄉村振興”“高校優質成果”等系列科技成果168期,推介1068項優質科技成果,初步形成一個基于企業用戶需求為核心的創新型科技社群平臺,促進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集聚功能提升,為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奠定了基礎。記者 馬 越
寧夏煤業公司金鳳煤礦總值班室實施無線通訊移動控制,可對礦井監控系統實現移動查詢。
吳忠市利通區五里坡牧場是寧夏實施“引牛上山”、利用荒山荒坡建設的新型牧場。
隆基10GW單晶電池項目總投資66億元,一期5GW項目已建成投產,二期5GW項目計劃明年10月底首線投產。項目生產工藝行業領先,電池片轉換效率高、應用前景廣泛,填補了寧夏高效單晶電池產品空白。(圖片均由記者 王鼎 攝)
改革之路 創新政策越來越好
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始終把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為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堅持問題導向、需求牽引,以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激發創新主體活力、提高創新體系效能為改革主線,著力破解創新發展基礎“弱”、主體“短”、人才“缺”、生態“差”等難題,構建符合創新發展規律、科技管理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科技創新體制,讓科技創新活力在寧夏大地競相迸發。
近十年來,寧夏農林科學院動物科學研究所所長梁小軍的科研之路越走越寬,不僅在研究領域屢獲各類獎勵和項目支持,服務的群眾也越來越多。
高產奶牛性控快繁技術、肉牛分階段高效育肥技術、優質犢牛培育技術……在自治區重大研發項目和東西部科技合作項目等支持下,梁小軍的10年科技創新之路收獲滿滿,他成為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母牛帶犢營養與飼養”崗位科學家,研究領域從奶牛到肉牛,為寧夏畜牧業發展貢獻了科技力量。
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梁小軍”們的創新創造活力被有效激發,寧夏科技創新沃土不斷厚植。
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是基礎,也是前提。近年來,圍繞科技評價改革,我區大膽探索、不斷創新,走出了一條有效的改革之路。
在項目評價上,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務導向型科技項目分類評價制度,對自然科學基金和引才專項突出自由探索、原始創新評價導向,對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突出任務目標評價導向,采取專家評審與實施主體賦分相結合、前引導與后支持機制相補充方式,提高立項針對性。在人才評價上,堅持“破四唯”和“立新標”并舉,率先在自治區科技領軍人才選拔和考評中探索建立了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指標體系。在成果評價上,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實施意見》,提出17條措施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
如何深入推動科技體制改革有效實施?頂層設計是關鍵,也是保障。
近年來,寧夏以刀刃向內的勇氣大力推動科技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把工作的重心轉變到制定戰略規劃、完善創新政策、服務創新主體上來,高質量編制了《自治區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制定了“科技強區22條”,圍繞支撐自治區重大戰略部署、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推動高新區創新發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科技金融融合、培育新型研發機構、加快創新載體建設、完善科技服務體系等方面,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2022年,寧夏制定了《自治區科技政策落實年實施方案》,從10個方面強化舉措,加大科技政策宣傳培訓解讀力度,建立科技政策落實監督投訴機制,扎實推進科技政策落實落地,切實把政策的“含金量”轉化為發展的“高質量”,并著力構建符合科研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科技管理服務體系,賦予科研人員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使用自主權,全面實施以信任和績效為核心的科研管理改革。同時,還印發了《關于改革完善自治區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實施意見》,從七個方面提出了25條措施,進一步為科研人員放權賦能,激發創新潛能。
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決定改革成色的重要因素。寧夏充分發揮黨委和政府在重大科技創新中的統籌作用,建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機制,探索重大科研項目“揭榜掛帥”“賽馬制”,圍繞重點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瓶頸認真凝練榜單,形成真榜、實榜,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領軍人才掛帥出征,充分體現不論資歷、不設門檻,讓有真才實學的科技人員英雄有用武之地。
針對基礎研究薄弱、基礎研究人才缺乏的問題,自治區設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每年投入4000萬元,吸引和集聚全國優秀人才與優質資源,圍繞寧夏能源化工、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優勢特色農業、醫療衛生與人口健康、生態環境等優勢特色產業及重點領域發展中的重點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問題,聯合開展基礎研究,對提升自治區基礎研究水平,激勵培養本地優秀基礎研究人才、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2019年,寧夏建立了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攻關項目立項新機制,以重大戰略、重點產業和重點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為出發點,充分發揮東西部科技合作機制作用,在全國范圍內配置科技資源開展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并結出累累碩果:我區在400萬噸煤制油、高鐵枕梁、鑄造3D打印、超大口徑調壓裝置關鍵用閥等行業細分領域,在全國乃至全球達到了“并跑”和“領跑”地位。
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如何以改革促科技人才培養?
10年來,寧夏把持續壯大科技人才隊伍作為推進人才強區戰略和創新驅動戰略的重中之重,圍繞科技人才“引育留用”全鏈條精準發力。依托自治區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工程和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工程,累計培養科技領軍人才90名,組建科技創新團隊130個;以科技項目、創新平臺和重點產業為載體,積極探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新模式,實現了精準、靈活、高效引才引智,先后全職和柔性引進科技創新團隊65個,參與研發的區外人才達到7100多人,成為我區推進科技進步、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記者 馬 越
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向日葵課題組通過品種適應性研究,篩選出適合我區種植的觀賞向日葵品種,為促進我區鄉村旅游、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和園林建設花卉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示范樣板。
實踐之路 科技力量越來越強
截至2021年底,全區科技特派員發展到3826人(家),科技特派員每年轉化科技成果超過200項,培育科技示范戶1萬戶,服務7萬農戶,培訓農民12萬人次。
這是寧夏科技體制改革的又一項重大成果。歷經多年發展,科技特派員制度在塞上山川大地改革實踐、服務“三農”,如今已成為助力基層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力量。
“我是從事果樹技術的專業人員,工作職責就是為當地果農開展技術服務,幫助大家掌握技術種好果樹。科技特派員制度剛開始實施的時候,我就報名參加,成為一名科技特派員。”科技特派員趙順山說。
54歲的中衛市沙坡頭區林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高級林業工程師趙順山是全區首批科技特派員。常年奔走于田間地頭,見證著寧夏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趙順山說自己越干越有勁頭。
“變化最大的還是最近10年,特派員隊伍快速發展壯大,為群眾服務的范圍更廣了,效果更好了。”趙順山說。
如今,這支隊伍實現了5市22縣區鄉鎮“全覆蓋”,其中法人科技特派員2081家,占比達54.4%。
金秋九月,位于靈武市東塔鎮果園村的萬畝長棗種植示范基地即將迎來一年中的豐收季。寧夏大秦棗產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在這里擁有最大的一片棗園,占地400畝,收獲季來臨后,每天的用工量將達到50至80人。
“這幾年,隨著長棗產業不斷發展,想要學習技術種植長棗的人越來越多。我們每年都舉辦多場長棗種植技術培訓,幫助大家依靠科學種植長棗實現增收。”寧夏大秦棗產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劉杰說。
自從2020年成為科技特派員后,除了為周邊農民提供務工崗位,劉杰每年都為周邊的農民提供免費技術培訓,2年來培訓人數達到1500人次。
“我們能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好政策的支持。現在我成為一名科技特派員,也要幫助大家學技術長本領,依靠產業過上好日子。”劉杰告訴記者。
“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賺”是科技特派員服務寧夏山川大地的生動實踐,也是寧夏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激發科技活力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全區科技特派員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圍繞自治區重點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開展創新創業,涌現出“技術服務型”“示范帶動型”“結對幫扶型”“黨建引領型”等十個多元化創業服務模式。
隨著科技改革的縱深推進,科技服務在時代的發展中突破地域限制,實現幫扶互聯和技術互通。
今年8月16日,寧夏和山東兩省區科學技術廳在山東濟南簽署新一輪科技合作框架協議,進一步深化東西部科技合作,推動黃河流域協同科技創新。
根據山東和寧夏的新一輪科技合作協議內容,雙方將聚焦寧夏“六新六特六優”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工作部署和山東省高標準開啟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新征程的核心目標,以科技項目為抓手,以創新平臺建設、創新人才培養為重點,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合作,共同促進科技創新能力與產業技術水平提升。
早在5年前,在東西部合作的支持下,兩省區就簽署了首次合作協議,“舉辦系列科技培訓與對接活動,助推產業發展”成為其中的重要內容。
在時間的見證下,兩省區的合作也在政策推動下不斷深入。
2019年,山東科技廳面向寧夏啟動實施魯寧科技合作智力援助項目,到今年8月已邀請23位專家在玉米新品種繁育、節水灌溉技術、綠色食品產業等方面傳經送寶,13期線上線下培訓讓全區相關領域的技術人員、種植大戶等1160人次受益。
截至2021年底,全區3826名科技特派員隊伍中有11人來自山東,其中9人是自然人科技特派員,大家攜手為寧夏農業科技貢獻智力。
合作不息,創新不止。在眾多寧夏參與的東西部科技合作實踐中,閩寧協作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影視劇《山海情》中帶大家種植蘑菇的凌一農曾讓許多寧夏觀眾記憶深刻。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專家、寧夏科技特派員林戎斌這些年從事的工作,恰恰也與劇中人物凌一農相似。
從豐饒的閩江之濱到寒冷的六盤山麓,林戎斌在寧夏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熱愛,被當地人稱為“寧夏菇爺”。這些年,他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邀請福建省食用菌專家33批56人次在寧夏舉辦18場食用菌培訓;在福建舉辦7次培訓,組織21批次近百名當地科技特派員和技術骨干到福建等地培訓、實習。他親自參與授課,先后培訓農業技術員、科技特派員、農村優秀實用人才等1500多人次,這批技術骨干已成為寧夏食用菌產業的中堅力量。
據統計,“十三五”以來,全區共有1000多名科技特派員深入170個深度貧困村和252個貧困村,手把手幫助移民群眾掌握實用技術,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2021年起,寧夏選派近400名科技特派員開展技術服務和成果推廣,實現對全區1000人以上的264個移民安置村科技特派員服務全覆蓋。今年,我區聚焦重點,全力支持9個國家和自治區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開展“組團式”幫扶,推動成果轉化、科技項目、科技人才、平臺園區、宣傳培訓五個全覆蓋。
科技體制改革的浪潮,涌動著無限動能;探索創新路徑的實踐,迸發出全新的生機與活力。記者 馬 越
寧夏艾森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運用自主研發的高水平電子級氮化鋁粉體,成功打破國外企業的壟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