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銀川進入秋收“專場”。從南到北,金黃一片,數季磨礪,終結碩果。農機在田間地頭馳行勞作,勤勞的農人們背著背簍、拿起菜筐、織好漁網、開上收割機,向稻田、菜地、魚塘進發,為金秋的豐收拉開序幕。今年以來,我市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以銀川都市現代農業建設為核心,不斷優化農業主體功能與空間布局,推動現代農業轉型升級,銀川開啟農業發展新征程。
特色農業發展“錢景可期”
9月21日,賀蘭縣立崗鎮心園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的西藍花種植基地里,數十名工人正在采收第二茬西藍花,一顆顆綠油油的西藍花被從根莖處整齊切割后裝進框里。隨后這些蔬菜將被運往冷庫進行分揀包裝,然后通過冷鏈運輸發往南方市場。小小西藍花,為銀川的農戶們創造出了大大的效益。
西藍花屬于冷涼蔬菜,是我市重點發展的“六特”產業之一。今年,我市立足“六特”產業(即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灘羊、冷涼蔬菜),出臺專項規劃方案,因勢利導調配資源,從供給端發力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全力推進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根據全市功能分區、資源條件、環境承載能力和農業產業發展特性,銀川正逐步打造形成賀蘭山東麓沿110國道兩側葡萄產業、沿典農河水系適水產業以及沿京藏高速公路兩側蔬菜、水果、花卉產業、黃河沿岸優質糧食產業。
在各個產業布局中,全市重點依托“十大生產基地”示范引領農業提質轉型。包括靈武市東南部半山區肉羊養殖,閩寧鎮、興涇鎮、良田鎮南部肉牛養殖,賀蘭山東麓萬畝葡萄種植,黃河沿岸優質糧食種植,賀蘭縣設施蔬菜種植,永寧縣設施水果種植,興慶區花卉種植,靈武市長紅棗種植,興慶區月牙湖鄉奶牛養殖,典農河水系水產養殖等。通過基地示范,傳播新技術、引入新品種、帶動規模化發展。
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各級農業部門充分利用“公司+農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種組織形態,引導農民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力爭將全年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60萬畝以上,產量突破153萬噸,肉牛和灘羊飼養量分別達到25.5萬頭和207萬只,產值達到92億元,奶產業全產業鏈產值超過100億元。我市正以特色農業放大土地效益,助力鄉村振興闊步前行。
農業培訓造就“新農人”
鄉村振興,離不開高素質農業人才的支撐。現代農業需要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的加入,因為農業發展不只是種地,更離不開管理、經營、銷售等方面知識的儲備。
“今年我們通過優化升級人才培訓內容,更加凸顯現代農業生產和銷售中的新模式、新思維。”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我市農業重點培育人才類型為經營管理型,主要面向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理事長、監事長等經營管理人員,開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專題培訓和集體經濟項目建設、財務管理等專項培訓,以提升其引領和謀劃集體經濟發展的能力。
2020開始,我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升格成為“高素質農民培育”,培訓工作也從“簡單培訓”轉為“精準培育”。每年我市的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都有不同的側重點,有的設在田間地頭,有的設在多媒體教室,也有的走出了銀川,去往南方城市。一堂堂鮮活的培訓課,不僅讓農民在課堂上坐得住,也在農業生產上用得著,既發揮他們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示范引領作用,也持續促進農業轉型升級、農村持續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來自金鳳區豐登鎮和豐村的郭娟參加了2021年的“設施蔬菜”培訓班,該培訓班是銀川市2021年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12期特色產業培訓班之一。她說:“培訓時,跟著專家老師學習了不少種植技術,回來后應用在我家溫棚里,效果很顯著,產量和品質都有所提升。”
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種植養殖戶們對培訓內容的需求開始變得多樣化。每年培訓結束后,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都將安排技術人員跟蹤服務,從生產需求、技術咨詢、政策落實、創業引導、信息共享等方面對參訓農民開展“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全程跟蹤指導服務,逐步形成“培育一人、致富一家、帶動一片”和區域性農民創業興業的良好局面。
金秋豐收鼓起農戶“錢袋子”
9月21日,稻田里的稻穗低垂,期盼了一個夏天的稻農們正等待時機收獲希望。
糧食安全關乎國計民生,今年我市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將提升糧食產能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突出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促進糧食穩產增產,推動全市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全市完成糧食播種面積144.1萬畝,其中小麥種植面積18.9萬畝,小麥單產較上年持平略增,玉米播種面積104.04萬畝,其中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面積8.65萬畝,水稻種植面積20.69萬畝,小雜糧種植面積0.5萬畝,糧食種植面積穩中有增。
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我市持續調優種植結構,全年壓減水稻等高耗水作物13萬畝,春小麥種植面積較上年擴大8.8萬畝,同時加強對種糧主體的政策激勵,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全市現有300畝以上規模化糧食種植基地363個,涉及面積40.8萬畝,加快推進傳統農業向集約型、高效型、生態型節水農業轉變。
秋收期間,我市將加強氣象服務,強化農業農村、氣象部門氣象研判會商,搶抓晴好天氣時機,做好秋收作業機械調度和機收減損工作。同時提高聯合收割機效能,隨時掌握機收進度、農機供需狀況等,做好農機調配,做到人停機不停,加快收割速度,確保秋糧應收盡收,顆粒歸倉。 記者梁小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