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蘋果成熟時。走進中衛市沙坡頭區永康鎮雙達村蘋果基地,果香四溢,果農們忙碌的身影來回穿梭。
“進蘭,你家蘋果咋樣了?”雙達村黨支部書記常軍詢問正忙著采收蘋果的村民馬進蘭,“好著呢,最近不忙,先幫丁俊華家收蘋果,一天130元呢。”馬進蘭說。
10多年前,馬進蘭從海原縣移民到雙達村,那時她不愿在田里種蘋果樹。“村干部勸了好多次,說蘋果樹就是‘搖錢樹’,我還不信。”如今已脫貧致富的馬進蘭說,現在自家8畝蘋果樹,一年收入2萬多元。
“這果子太嬌貴,剛摘下一兩天又香又脆,甘甜爽口,一旦過了時間,口感就會快速下滑。”常軍說,雙達村是嘎啦蘋果的主銷點,價好才1元1斤,行情低迷時幾毛錢都很少有人買。因為不耐儲存,交通不便,好多人只知道雙達村蘋果好吃,卻不知道去哪里購買。
這條出路,主要靠技術。永康鎮在雙達村實施蘋果交易市場建設項目,新建分揀庫、冷庫,通過開展蘋果采后預貯及包裝運輸試驗,探索建立完整的低成本、可復制、應用簡單的采后冷鏈貯運技術標準。
村里建起了冷鏈存儲倉庫,政府引進了大型物流企業,讓“金果果”插上翅膀。“以前,村民挑著蘋果筐在公路沿線賣。現在用統一的包裝箱,嬌貴的蘋果很快就被運到北上廣的水果攤了。”常軍說。
“現在的蘋果可不愁銷路,不少外地客人特地上門來買。”馬進蘭算了算,去年光賣蘋果,收入就達到2萬多元。
在雙達村,通過種植蘋果脫貧致富的移民群眾超過300人。目前,全村共栽植經果林面積8300余畝。
如今,不僅雙達村的蘋果走向了山外,當地的發展經驗也開始走出南山臺地區。不少臨近鄉鎮組織果農到雙達村學習發展蘋果產業經驗。常軍說:“不只是進來學,經常有人邀請雙達村的種果樹能手去外地講課,大家的行程都滿著呢。”記者 孫振星 |